2025年10月16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导弹攻击,标志着冲突中弹道导弹使用的一次新高峰。据乌克兰空军的官方数据,这次打击共涉及357次空中威胁,其中包括320架沙赫德型无人机和37枚各种类型的导弹,最关键的是26枚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这些导弹精确命中目标,主要攻击了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波尔塔瓦、哈尔科夫和文尼察等地区的变电站和发电厂。这场攻击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饱和式打击,目的在于检测并暴露乌克兰防空系统的薄弱环节。
从战术角度分析,俄罗斯选择此时发动攻击并非无的放矢。随着秋冬季节临近,乌克兰的能源系统本就脆弱。去年冬天,类似的导弹袭击曾造成大规模停电。此次攻击虽然延续了这一策略,但规模却空前,单批次的导弹数量创下新纪录。此前的最大规模仅为14枚导弹。这次攻击的策略是首先由无人机充当诱饵,迫使乌克兰防空部队分散资源去应对这些低威胁目标,为弹道导弹的攻击腾出空间。乌克兰空军表示,他们成功拦截了288个目标,但其中大多数是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而弹道导弹却一枚也未能拦截。这一现象暴露了乌克兰防空系统面临的困境:爱国者系统的拦截弹数量有限,每发拦截弹的成本极高,根本无法应对大量低成本的诱饵。
展开剩余74%伊斯坎德尔M作为俄罗斯的主力战术弹道导弹,自2006年服役以来,已经成为俄军在冲突中的重要武器。它的射程为400到500公里,末段飞行速度可达5至7马赫,单级固体燃料推进系统使其部署更为灵活。这次26枚导弹的齐发展现了伊斯坎德尔M的饱和攻击潜力。但最让它脱颖而出的,是近年来不断升级的技术,尤其是针对西方防空系统的反制措施。
据美国国防情报局和《金融时报》分析,俄罗斯从2024年底开始对伊斯坎德尔M进行了一系列软件和硬件升级。最大的变化是导弹末段的制导系统不再按照传统的抛物线轨迹飞行,而是采用准弹道的飞行模式。在末段的最后几十秒,导弹可以执行蛇形机动或垂直俯冲,轨迹的偏差可以达到数百米,这使得雷达难以准确预测其落点。升级后的伊斯坎德尔M具备了更强的姿态控制能力,末段的发动机喷射也更加精确,速度有时可达到10马赫。根据实战反馈,俄罗斯发现,固定轨迹的导弹容易被拦截,因此决定移除部分穿透辅助装置,并加装抗干扰天线和机动模块。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里奇在X平台上指出,伊斯坎德尔M本身就具备气动弹道能力,升级后的软件优化使得其在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中表现更加稳定。
这些升级的效果在实际战斗中得到了验证。2025年8月,乌克兰的弹道导弹拦截成功率为37%,到了9月,成功率下降到了6%。在10月16日的这次袭击中,26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全部命中目标,表明其技术改进的实战效果显著。虽然俄罗斯国防部没有公开具体细节,但西方情报认为,这些升级的成本相对较低,主要通过软件补丁和少量硬件更换实现,而开发新型导弹的投入则大大减少。这种务实的做法体现了俄罗斯军工的独特风格:不追求华而不实的工程,而是精准攻克敌方防线的痛点。
此外,伊斯坎德尔M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可以配备不同类型的弹头,从高爆弹到集束弹,能够精确打击特定的能源设施。在克里米亚发射点的使用,更是拉长了乌克兰的反应时间,增加了防空系统的负担。
爱国者防空系统原本是乌克兰防空的主力,特别是在2023年交付的PAC-3版本,理论上能够应对弹道导弹的威胁。然而,10月16日26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全数命中,暴露了其短板。爱国者PAC-3系统的核心拦截方式是撞击拦截,依赖于AN/MPQ-65雷达持续跟踪并计算交汇点进行导弹发射。但面对机动目标,爱国者系统存在12秒的最小反应时间,这是它的一大致命弱点。伊斯坎德尔M在末段飞行中进行变轨后,雷达更新的滞后使得拦截弹往往偏离数百米。美国国防部监察长报告指出,乌克兰的操作员因数据延迟而错失了拦截窗口,尤其是在遭遇饱和攻击时。
此外,乌克兰爱国者防空系统的部署局限性也加剧了问题。乌克兰只有少数几套爱国者电池,难以全面覆盖全国的能源网,特别是在哈尔科夫和波尔塔瓦等地区,它们的距离相隔数百公里,一套系统很难同时应对多个方向的攻击。在这次袭击中,无人机群先行消耗了大量拦截弹,导致爱国者系统剩余的导弹只能应对主要的弹道导弹目标,但依然未能成功拦截。
爱国者系统的升级历史也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自上世纪80年代设计以来,爱国者系统的拦截能力主要是针对早期的弹道导弹,特别是固定轨迹的导弹。然而,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M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准弹道飞行方式,这使得爱国者系统在面对新型威胁时需要不断更新软件。由于乌克兰缺乏本土维护能力,升级和修复工作受到限制。2025年上半年,美国批准了一项1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包括备件和设备,但由于交付延迟,一些爱国者电池因弹药短缺而被闲置。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