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性质
英文名称:Angiopep-2
中文名称:血管靶向肽-2(脑靶向多肽Angiopep-2)
CAS号:906480-05-5
氨基酸序列:TFFYGGSRGKRNNFKTEEY
等电点(pI):约9.5-10.0,该数值通过氨基酸序列中碱性氨基酸(精氨酸R、赖氨酸K)和酸性氨基酸的比例计算得出,因检测方法和试剂的细微差异可能存在0.2-0.3的波动范围。
分子质量:约2460 Da,根据其氨基酸组成及各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精确计算,实际质谱检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通常小于0.1%
溶解性:易溶于水、生理盐水及pH 6.0-8.0的缓冲溶液,在甲醇、乙醇等极性有机溶剂中可部分溶解,不溶于石油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
稳定性:在4℃冷藏条件下,固体状态可稳定保存12个月以上;溶解后在2-8℃条件下可稳定存放72小时,室温下放置超过24小时后活性会逐渐下降,反复冻融会导致其聚合变性,丧失生物活性
展开剩余75%二、应用领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递送:这是Angiopep-2最核心的应用领域,主要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胶质瘤、缺血性脑卒中、亨廷顿舞蹈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通过将治疗药物与Angiopep-2偶联,可显著提高药物跨越血脑屏障的效率,增加药物在病灶区域的浓度,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外周组织毒性。目前该领域已进入多项临床前研究阶段,部分针对脑胶质瘤的药物递送系统已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成像:在诊断领域,Angiopep-2可作为靶向分子与成像探针(如荧光探针、磁共振造影剂、核素显像剂等)结合,构建脑靶向诊断成像制剂。利用其跨越血脑屏障并靶向中枢特定细胞(如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特性,实现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病灶定位及病情评估。例如,将Angiopep-2与近红外荧光探针偶联后,可通过活体荧光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脑内胶质瘤的边界,为手术切除提供精准导航,该应用在小动物模型研究中已取得显著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研究工具:在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中,Angiopep-2常被用作研究血脑屏障转运机制、中枢神经细胞靶向识别及细胞间信号传导的工具分子。科研人员通过对Angiopep-2的结构修饰及转运特性研究,深入探索血脑屏障上转运蛋白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开发新型脑靶向递送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靶向特性也为研究中枢特定细胞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下的变化提供了便捷的研究手段。
三、应用原理
Angiopep-2的核心应用原理基于其独特的双重靶向识别及转运机制,主要依赖于与血脑屏障及中枢靶细胞表面特定受体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
在血脑屏障跨越过程中,Angiopep-2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血脑屏障内皮细胞表面高表达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 LRP1)。该受体属于内吞受体,与Angiopep-2结合后会触发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形成包含Angiopep-2及其偶联物的内体。内体随后通过胞内转运途径穿越内皮细胞,最终在细胞另一侧通过外排作用将Angiopep-2及其偶联物释放到中枢神经系统实质中,从而完成跨越血脑屏障的过程。与传统被动扩散方式相比,这种受体介导的转运机制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可使偶联药物的脑内浓度提升数倍至数十倍。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Angiopep-2还能进一步靶向表达LRP1的中枢靶细胞,如神经胶质瘤细胞、受损的神经细胞等。其氨基酸序列中的特定结构域与靶细胞表面的LRP1再次结合,通过相似的内吞机制使偶联的药物或探针进入细胞内部,实现药物的胞内递送或探针的富集。这种“血脑屏障跨越-靶细胞识别”的双重靶向机制,不仅提高了药物在脑内的富集效率,还能精准定位病灶区域,减少对正常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副作用。此外,Angiopep-2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修饰性,可通过化学偶联、基因工程等方法与不同类型的药物(如小分子化疗药、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或成像探针结合,且结合后能较好地保留自身的靶向活性及偶联物的生物活性,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关产品:
PSMA11
PSMA617
PSMA 1007
PSMA-BCH
PSMA I&T;Zadavotide guraxetan
申明:仅实验室科研,不适应人体,后果自负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于:湖北省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